华夏威仪
文艺复兴与植被恢复
夏富才专业号 | 2011-6-5

文艺复兴与植被恢复

作者/夏富才

在前往长白山的列车上,读《全球通史》部分,对十五世纪前的文明有了一定的认识。伊斯兰在他们的先知默罕默德的率领下,迅速从中东崛起,在中东、伊朗高原和印度平原建立了奥斯曼帝国、波斯帝国和莫卧儿帝国。他们的影响至今遍及欧亚非三洲,他们的衰落在于自大和过于沉溺于对教义的解读。作者从地理、人口、宗教、文字四个方面解释了中华文明为何一脉相承。中国大地在古代被沙漠、高山和大洋阻隔,在内向的环境内,土壤和气候很好的配合,足以养活庞大的人口,创造灿烂的文化,加上文字的统一,儒家思想的教化,虽然保守但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,这也是我们今天崛起的内在动力。各种文明的此消彼长和我接下来读到的文艺复兴有极其密切的关系。以前,只是在教科书上肤浅的理解文艺复兴,以为文艺复兴就是文化崛起,科学创新。读了这本书后,有了如下认识:文艺复兴是对现在和将来的重视,而不是对超自然力量的盲目崇拜。文艺复兴是对人的尊重以及对人的潜能的挖掘。文艺复兴除了在艺术方面的巨大成就外,还唤醒了人们对中世纪欧洲教会的反抗,随之而来的宗教革命,工业革命也就顺理成章了。文艺复兴使得欧洲从此在科技、文化、贸易领先世界。文艺复兴在很长时间内都是是欧美之福,是亚非之痛。文艺复兴一方面造就了欧洲的辉煌历史,同时也助长了人们对人类力量的过于自信,丛林文化演变成了弱肉强食,演变成了对自然的无情破坏,原始森林遭到了无情的砍伐,自然植被在欧洲逐渐消失。痛定思痛,才有了今天德国倡导的“近自然林业”,才有了北美呼吁的森林生态系统管理,才有了我国今天“天人合一”思想的回归和飞跃。

139082
阅读
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
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-file技术构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