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夏威仪
谋攻第三———全争天下
夏富才专业号 | 2011-7-12

谋攻第三———全争天下

 

夏富才

 

孙子兵法第三篇第一部分讲用兵之法:“全国为上,破国次之,全军为上,其次破军,,,全卒为上,其次破卒。”这段话包含了在军事斗争中,尽可能争取最大利益的思想。第二部分明确提出,“百战百胜,非善之善战者,不战而屈人之兵,善之善者也。故上兵伐谋、其次伐交、其次伐军、其下攻城。攻城者,为不得已,,,必以全争天下。”因为,在军事斗争中,在战役层面上获胜,自己的损失也会很大。所以,善用兵者,不仅要集中优势兵力,造成我方“十则围之,五则攻之,倍则分之。“的优势,更重要的是要在战略层面上,运用谋略、通过外交,造成我专敌分、我众敌寡的态势,迫使敌方屈服,达到我方目的。伐谋成功的前提是认清“谁是我们真正的朋友,谁是我们真正的敌人,以尽可能团结我们的朋友,孤立我们的敌人。”古今中外,通过谋略致胜的军事事例比比皆是。战国时代,秦国崛起于西方,东方各国若以一国之力无法和秦国抗衡。苏秦趁机游说诸侯各国通过合纵联盟共同抵御秦国的侵略,(因为当时东方各国在地里位置上从北向南呈纵线分布,所以称为合纵),一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。苏秦首先游说燕国,他认为燕国长期和赵国为敌,寝不安席,而赵国一旦亡于秦国,燕国之祸不远矣。燕国国君深以为是。接下来,苏秦大致以同样方法说服了赵国、魏国、韩国、齐国,北方各国都同意联盟后,苏秦再审时度势南下楚国。当时楚国国土面积广大,在西北方向面临秦国蚕食的威胁,在东北方向和中原各国为敌,时时面临两线作战的压力。苏秦的策略是激发楚国的争霸天下的雄心,所谓当今天下”非秦即楚,非楚即秦“,同时指出联合东方诸侯的巨大优势。苏秦的策略得到了楚国的允诺,这标志着合纵联盟的最终形成。合纵政策就是典型的上兵伐谋。同时体现了外交用力少,效果大的特点。合纵国曾经组织过联军西攻函谷关,虽然战败而归,但当时秦国畏惧诸侯联盟,也没有趁胜东进,双方总体上维护了近二十年的和平。后来,秦国重用谋士张仪,提出了连横的策略,在外交上通过威逼利诱分化各诸侯,迫使各诸侯割地与秦国结盟,实际上乃称臣于秦国,使秦国打破了在外交上的孤立,重新掌握了侵夺诸侯的主动权。楚汉争霸之际,楚王项羽力敌千钧,将士用命,在战术上可谓百战百胜,最终却败于垓下。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天下久苦战争,分封制导致天下攘攘,不得民心。三年而亡国的军事原因是虽善于调动兵力,却不善于谋略。刘邦最终获胜的根本原因是约法三章,深得民心。军事获胜的关键之一是运用张良的谋略,让刘邦承诺封韩信为齐王、彭越为楚王,调动了当时最有战斗力的两支军队,追亡项羽于垓下。三国时代,刘备老年昏聩,为报一己私仇,几乎空国而出,讨伐吴国,结果兵败夷陵。从此吴蜀交恶。后来,诸葛亮和吴国在外交上都认识到了魏国是最大威胁,双方抛弃前嫌,重新结盟,诸葛亮才能一心一意经略中原。解放战争初期,蒋介石常常陷入其下攻城的窘境,虽然攻下了解放区的一些城池,却因为损兵折将,兵力分散而在战略上陷入被动,而解放军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能由守反攻,生动的体现了孙子兵法第三篇,”知可以战不可以战者胜,识众寡之用者胜,上下同欲者胜,以虞待不虞者胜,将能而君不御者胜“。冷战时期,美国智囊和日本高参正是借用孙子兵法上兵伐谋的策略,通过和平演变而不是通过直接的军事斗争拖垮了苏联。如今,战争已经进入高科技时代,大国之间通过外交制衡的作用不仅没有减弱,反而显得更加突出。军事同盟有北约组织、美日军事同盟等;准军事组织有上海合作组织,独联体等。除了军事同盟外,各国还通过确认相互关系来结成同盟,争取在国际权利分配中获得更大的利益。比如,中俄战略伙伴关系,中欧战略伙伴关系。

以上分析表明,军争为利,上兵伐谋。军事是政治的继续,军事问题的解决有时也在军事之外。

133892
阅读
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
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-file技术构建